校长李敏为大学生讲授思政课

英国·威廉希尔(WilliamHill·VIP集团)官方网站

2025114日,校长李敏走进教室,先后为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数23.2班、数23.4班、数23.1班及数23.3班的同学们,带来了题为《“何以中华”: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历程与使命担当》的思政课。

课上,李敏以“三千孤儿入内蒙,那份跨越血缘的母爱格外辽阔;彝海结盟,长征路上的民族团结誓言无比坚定”这样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开篇,瞬间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,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。随后,她沿着历史脉络,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救国、兴国、富国到强国的百年建设征程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节点和奋斗故事,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,如今的民族大团结局面来之不易,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携手拼搏、共同奋斗铸就的伟大成果。

在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与丰富内涵时,李敏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指出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,在这样的背景下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、维护国家统一的关键战略决策,更是凝聚各民族智慧力量、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,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。谈到内涵把握,她着重强调,要以增进“五个认同”——对伟大祖国、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、中国共产党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核心,牢固树立“五个共同”观念,即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,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,共同创造美好生活,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,真正把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“四个与共”理念融入思想、化为行动。同时,要正确处理好“四对关系”:共同性与差异性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、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、物质与精神,在强化共同性的基础上,尊重和包容差异性。

谈及实践路径,李敏将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。她表示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既需要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,更离不开每一位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亲身实践。她对同学们提出期望:“作为新时代大学生,首先要坚定信念、找准方向,从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;其次要主动作为、守护团结,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,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;还要敢于斗争、展现力量,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言论和行为,做民族团结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。”

整堂课氛围庄重而热烈,同学们专注聆听,不时低头记录要点,遇到精彩之处,纷纷报以热烈掌声。课后,数23.2班的任虹莉同学难掩激动之情:“这堂课让我对‘何以中华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原来中华民族的团结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,而是早已融入我们骨血的精神基因。未来,我要把专业所学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,用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,来回答‘何以中华’的时代之问。”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,将珍惜青春韶华,把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,用青春力量守护民族团结之花,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贡献属于青年一代的智慧和力量。

 

         (文:任虹莉 审核:韩晓娟 潘祥超 邓啟刚 来源:英国威廉集团)

Baidu
sogou
Baidu
sogou